當行銷企劃、企劃以前,要先想一下,你要進In-house還是Agency,
In-house,就是所謂的品牌端,或是Agency,傳說中的代理商。
這兩個地方當行銷企劃的需求不完全一樣,In-house還會再看產業,又會有更細微的需求,
例如公司B2B或是B2C,適合使用的行銷工具不一定一樣。
這篇文章的In-house舉例,會以我接觸到的產業為主(旅遊、服飾、保健食品)做整理。
In-house中有一塊相當熱門的討論是FMCG,這一塊我沒有碰過所以不熟悉,
在這篇文章就不多做贅述,以免完全誤導、毫無參考價值。
先說In-house跟Agency的比較,給大家參考看看。
In-house:
品牌端,也就是某間品牌底下工作,行銷企劃要做的通常是實體、網路一手包,
有些比較大的公司會切細點,又分成實體、網路(數位)行銷。
實體會有活動發想與執行、公關活動、實體廣告、異業合作、媒體採購
(實體的話包含報章雜誌、車體廣告、戶外看板、電視、廣播……等等),
數位部份就以線上活動為主,配合實體一起做媒體採購
(以網路來說,可以有Google Adwords、Facebook廣告、聯播網廣告、RTB廣告、口碑行銷、內容行銷……等等)、社群經營。
品牌端要碰到的事情頗雜,可以認識很多代理商端的窗口,但是因為你要熟悉的就是這一個牌子大小事,
換句話說也是一種侷限,你可能會很清楚這個產業的大小事,但如果你要轉職,限制就出現了。
譬如我在旅遊業,搞懂了2B、2C雜誌廣告內容,也對旅行社的後台系統(科威)很熟悉,知道怎麼使用科威,
但是如果我離職、要轉換產業,這點就毫無幫助與價值。
相反的,策展、接洽廠商這些是珍貴的經驗,換到不同產業也可以發揮,
接觸過不同通路的廣告,也可以逐漸幫自己累積人脈跟資源。
整體來說,In-house的優點:
1.可以學到比較廣的內容:
一個品牌的大小事都可以碰到,從產品研發,到產品包裝,還有產品在不同通路上架怎麼談,
遇到節慶、特別的日子,要發想活動、促銷方案,計算商品成本、毛利,
怎麼促銷划算,搭配什麼贈品可以得到最高的效益……等等,都很有趣。
2.工作時間相對穩定:
In-house的行銷企劃下班時間比較穩定,不用on call,也不用隨時檢查客戶的訊息,
但是如果遇到年節假期、週年慶之類的特殊檔期,要機動配合公司也是有的,
這就看不同公司怎麼調配福利措施,讓員工滿意了。
3.可以作為找出自己真正興趣所在的方法:
行銷企劃很深很廣,沒有實際碰過的狀態下,會覺得這也有趣、那也好玩的樣子,
進了品牌端剛好全部摸一輪,可以知道自己適不適合朝某一項專一精深,
或是自己其實很適合做協調規劃的角色,
或是自己對公關方面比較有興趣,可以轉為公關方面精深。
In-house的缺點:
1.太過通才,反而呈現貪多嚼不爛的狀態:
這個碰一點、那個碰一點,但是如果要求精細,可能就沒有辦法達成,
在品牌端要精深某樣技巧是比較難的,因為你要顧及的地方太多,
一個活動、一件案子,你不能只專注在某個階段,你所有階段都要注意。
設計可以只注意包裝、產品呈現階段,
工程師可以不管商品促銷幾折、搭配什麼贈品,只管網站不要掛點,
你不行,你從產品開發、命名、文案、包裝到促銷價錢都得盯著看,
而且網站掛點,你要比工程師早發現,最好是報修的那個人,
不要問我為什麼,好像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。
2.第一份工作產業侷限性高,之後轉職累
這個缺點就如剛剛文章中提到的,我非常熟悉旅遊業的系統操作,
結果我離職沒留在旅遊業,那些操作對我的經驗、資歷完全0作用,沒有絲毫幫助,
換到其他產業,我依舊是個從0開始的新人。
當然,如果你是通用技能優秀的人,例如策展、記者會、公關活動都很熟悉,這就有幫助,
所以請記得,在工作之餘,要仔細找出自己喜歡、真正有興趣的部份,成為之後幫助自己轉職的幫手。
另外也有人認為,第一份品牌端的工作不要進太過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,
是因為,公司發展有限,行銷是要預算的,但是小公司通常拿不出太多預算,你可以做的事情就少,
做的事情少的狀態下,對你的履歷幫助相對性就低。
剛畢業多嘗試不同的產業、工作可以,到了30歲還拿不出有「數字」的履歷,求職就很累人了。
以上,僅供參考。
Agency的部份,下回待續。